深圳潮汕石雕根植于潮汕大地,广泛分布于汕头、揭阳、潮阳、潮州、五华、汕尾各地。主要作为建筑构件的形式存在于各大祠堂、庙宇、民居上,大都以柱头、过载、石鼓、石狮、门楼雕刻等形式出现。
着名的有如潮州“己略公祠”,彩塘“丛熙公祠”等。特别是镶嵌于“丛熙公祠”门楼的四幅石雕,以士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鱼虫为题材,将故事情节高度浓缩,表现于瞬间。其竹编花篮,渔网线络,牛鼻牵绳,件件都惟妙惟肖,尽态极妍,可谓巧夺天工。
而一条悬空而又脉络分明的牛绳的雕琢,不知耗尽了多少石匠的精力心血,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一条牛索气死三个师父”的故事也由此而来。可见潮汕石雕技艺精湛,源远流长。
《海洋三宝》由于是镂通雕刻,二面构图,正背面石材同时应用,雕刻的物体既要不失形态,又要保持饱满,为达到双面兼顾的效果,方方面面煞费心机。首先是同一体积石材不同面内容的物体在构图上必须巧妙布摆,并充分考虑如何连接过渡,使之融合一体。其次是物体的形态、体积感、质感和空间的表现,根据石雕材质的特点,在创新设计上通盘考虑,进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如将竹篓设计为三条竹篾编成,既增强了石材的强度,方便于工艺的施展,又恰如其分表现了现实。再如篓绳、海带、水草的位置有机连接编排,无不体现作者的苦心经营,并大大丰富了作品内容。在物体形象设计方面从造型、体积上更是有所追求,力求避免程式化,在观摩了大量实物的基础上创作出较为生动的青蟹龙虾等。但见龙虾背部小刺毕现,青蟹外壳高低起伏,脚爪细部均予以一一刻画,栩栩如生,撑足横行、举螯觅食之态惟妙惟肖。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扎实的造型功力和表现能力。在技法和工具的使用上,更是充分运用了深雕、浮雕、镂通雕等多种技法。特别是青蟹的脚螯、龙虾须等细长部位的雕凿,更显胆大心细,因为一着不慎,将前功尽弃。其他镂通连接部位处处都精雕细刻,精巧入微,真可谓匠心独运,妙作天成。整体给人耳目一新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