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来喝彩深圳雕塑的发展

2016年开幕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雕塑展上,深圳雕塑院两位青年雕塑家作品入选,其中一位甚至获得优秀奖,作品即将入京展出,对于在全国美展上沉寂多年的深圳雕塑界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对此,深圳雕塑院院长、著名艺术评论家孙振华表示,年轻艺术家的获奖,既在全国展览上发出了深圳雕塑的声音,也体现了全国美展在品位上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全国美展,包括美协系统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很多作品都是主题性的、主旋律很强的作品,现在则更加强调艺术本身,强调艺术语言。现在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全国美展越来越多地吸纳当代艺术的作品,越来越多创新性的作品在全国美展上出现,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除了全国美展,中国美协也主办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表明美协也希望和国际对话,和国际共有的美术机制接轨。

这次入选全国美展的两位年轻艺术家,过去并没有参加过全国美展,他们都是第一次参加全国美展。以前大家都觉得全国美展是主题性的、官方的、正统的展览,所以很多前卫一点的艺术家不愿意参加这样的展览。但这两年,这种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对峙逐渐淡化,双方都变得平和了,全国美展的机制包容性也越来越强。借助全国美展这样的平台,也可以把当代艺术的成果展现出来,这种双向的变化有了今天的结果。

以前深圳雕塑界虽然从业人员不少,但大量的人从事的是商业性雕塑,这类雕塑学术性、探索性不强,所以长期以来在全国美展中,深圳雕塑的声音不是很强。现在情况正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雕塑家,比如戴耘、杨光、夏和兴,开始做一些探索性很强的作品,他们频繁参加一些学术展览,在这些展览上展现了深圳雕塑的实力,并逐渐获得认可,产生社会影响,被学术界接纳。有了这样背景,像戴耘、杨光等年轻的雕塑家才会脱颖而出。戴耘的这次得奖并不是偶然的,此前他曾在国内多个大展中获奖,有了一定的积累,在圈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首页
电话
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