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繁荣的伟大时代

宽大的空间、大班桌椅、大书架上摆着厚重的书籍……这是中国企业家办公室里最经典的行头。然而,近两年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一些企业家的办公室中开始摆放雕塑作品了。

由于工作性质,我需要经常走进一些企业家的办公室并采访他们。问及摆放雕塑作品的原因,大部分回答都是因为个人喜欢。由于个人的喜好不一样,所以不同的人收藏的雕塑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收藏者的个人偏好、品位或者说艺术审美价值取向。

其实,中国企业家办公室开始摆放雕塑作品,折射出一个社会现象:由于中国经济的逐步繁荣和复兴,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开始不断增长。

从消费的角度看,人们开始有经济实力来消费艺术雕塑作品了。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雕塑市场将迎来高速发展期。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2321万亿元人民币,按去年年平均汇率对美元折算,去年中国GDP为2.2257万亿美元,人均1700美元。而一些发达地区如上海已经突破7000美元,北京也突破了6000美元,广州市甚至超过10000美元。可以说,中国已经具备了雕塑市场繁荣的经济基础。
从投资的角度看,正所谓“乱世积粮,盛世收藏”,雕塑作品的投资价值正逐渐彰显出来。近两年的拍卖市场上,雕塑投资已经初现端倪。雕塑正逐渐成为主流拍品之一,其投资价值越来越引人瞩目。

朵云轩2006秋拍首次引入雕塑板块,此次参拍作品多为名家之作,也是多次在国内得奖的作品,其中一尊唐大禧的《海的女儿》拍出了18万元。除唐大禧的作品外,此次拍卖会另有3件雕塑作品也被藏家收入囊中。

2005年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上,蔡志松的作品《故国•风1#》青铜版第9件以66万港币的成交价创大陆雕塑家有始以来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最高记录。2006年,苏富比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秋季拍卖会上,台湾著名雕塑家朱铭的铜雕《太极系列•单鞭下势》被一位美国私人收藏家以829.6万港元拍下,同时创下中国当代雕塑在世界拍卖市场的新纪录。

2006年9月,浙商拍卖公司夏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西画雕塑3个专场总成交额超过了4865万元,占全场总成交额的三分之一。此次拍卖会推出的17件雕塑作品仅1件流标,并且多件拍品拍得不俗的成绩,如向京的《空房间》、吴为山的《成长》以及朱成的《千钧一箭》都分别拍得了30.8万元、20.9万元和19.8万元的高价。

当然,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雕塑产业还刚刚探头,差距很远。欧美现代艺术品市场的火爆,让人咂舌。2005年英国索斯比拍卖行在纽约主持拍卖,由美国艺术家戴维•史密斯创作的大型金属雕塑“立方体28号”,拍出了2300万美元天价。2005 年5月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举行的纽约佳士得“印象派和现代艺术拍卖会”上,雕塑大师布朗库西(Brancusi)的雕塑《空中飞鸟》以2745万美元成交,创下雕塑品拍卖的世界最高价格纪录。

存在差距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就是发展潜力很大。中国的雕塑产业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们看到,雕塑界许多人士为进入这一历史时期而努力。比如将于2007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2007泛雕塑艺术展”,展会副主任范伟民先生及秘书长张宇先生告诉我说,他们之所以策划组织这次展会,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推动中国雕塑市场的发展,为中国雕塑市场的繁荣尽一份力量。

我想,这个时间不会很长。今天,雕塑作品已经走进财富阶层的办公室及家庭,也许就是3-5年的时间,雕塑作品将大量进入普通百姓家庭。让我们共同见证,中国雕塑繁荣的伟大时代。

首页
电话
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