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作为历史悠久、魅力独特的艺术形式,雕塑因其强烈的视觉效果、蕴含的深厚感情及不朽的艺术生命力独立于世。城市雕塑是雕塑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公共空间的造型艺术,除了需投入雕塑家个人的技艺、感情外,还需要与城市的公共文化相结合。因此,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不但本身就是令人赞叹的雕塑作品,还可以反映所处城市的历史风貌与地域文化,引起当地人的心理共鸣。今天,城市雕塑作为一座城市精神的物象代表,往往在城市美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深圳雕塑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属于“牢骚一族”,雕塑家们在一起,有太多可以抱怨的事情:例如,雕塑这个行当不被重视、城雕建设中的长官意志和老板意志、一般雕塑家在城雕建设中缺乏足够的参与机会、城雕方案的征集和评审缺乏透明公正的机制、雕塑市场远远落后于书画市场、雕塑缺乏足够理论阵地和批评的气氛……
从现在的情况看,中国雕塑到了一个全面提升的时候。除了继续推动外部环境的改善,对雕塑家自己而言,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致力于每个人的提升,譬如观念和视野的提升、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也就是说,适度的“牢骚”作为发泄,未尝不可,但是,它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真正解决雕塑界存在的问题,练好内功,“反求诸己”,现在成为关键。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雕塑家参与公共雕塑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一点让国外的同行们羡慕不已。在国外,一个雕塑家一辈子能在户外公共空间立一件个人的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在中国,一个稍有名气的雕塑家不是一生竖几件雕塑的问题,而是一年要竖好多件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再说雕塑不被重视,显然已经不合适了。
在中国城市化的热潮中,有相当多的雕塑家事实上成了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成了中国城市化的受益者;现在的问题是,除了不断地通过雕塑获得经济收益,我们自身提升了多少?还可以提升多少?这是需要认真反思的。对一些雕塑家而言,在大量雕塑委托应接不暇的时候,需要扪心自问的是,我们是不是敬业?是不是有足够的知识准备?
现在许多城市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有很多雕塑的机会,就是找不到好的方案,找不到创意;不管是普遍征集,还是重点邀请,还是指定创作,方法用尽,其结果,令人满意的少之又少。
除了公共雕塑,对当代雕塑而言,目前虽然市场化的状况还不能尽如人意,但是近年来,雕塑市场有了相当明显的改善,出现了一批可以凭自己的个人创作通过艺术市场谋生存的雕塑家。在这种状态下,从事当代创作的雕塑家们对市场准备好了没有?他们是否急功近利?他们的心态是否浮躁?他们是否很容易被市场牵着鼻子而失去了自己的艺术追求?
雕塑与公众的关系特殊,竖立在公共空间,人们绕不过,所以,公众的议论也比较多。随着国门开启,这些年出国观光的人看得多了,是会比较的,纳税人在雕塑上花了钱,如果觉得花得不值,他们也是有牢骚的。
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完全能够成为代表整座城市的人文景观与城市精神的物质载体,甚至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雕塑文化圈。小于连光着身子在布鲁塞尔街头站了近四百年,但他却从不缺少衣服。这是因为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团体、个人向“他”赠送衣服,“他”“私人衣柜”的藏品比好莱坞女星都多,其中不乏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服饰。小于连像太过成功,以至于“他”已成为很多人前往布鲁塞尔的理由了。 目前我国的城市雕塑还面临不少问题。雕塑艺术与审美能力在各地发展不同,有的地方盲目追求城市雕塑的数量,产生了不少粗制滥造的“次品”,不但影响了城市精神的表达,还可能给城市形象及声誉造成损害。
深圳大工雕塑创作作品在提高审美情趣的前提下,承担起自身的使命,用心去完成一件作品,使其成为城市的灵魂、物化的精神、时代的声音,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